1. 前言
我國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40% 左右,那么在建筑能耗中,整個建筑物能耗中外圍護結構,特別是門窗,又占建筑能耗的50%[1],因而推廣節能門窗,是大有潛力且勢在必行的。過去的門窗包括單層空氣層中空玻璃窗,其傳熱系數(K 值) 普遍在2.5~3.9W/(m2·k) 之間。德國目前的K 值為1.3W/(m2·K),而首都北京制定的地方標準DB11/891-2012《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13 年1 月1 日起執行) 提出圍護結構中外窗的K 值為1.5~2.0 W/(m2·K),江蘇省2013年底出臺地方工程建設標準DGJ32/J157-2013《居住建筑標準化外窗系統應用技術規程》(2014 年1 月1 日實施) 其中規定建筑外窗傳熱系數不得大于2.4W/(m2·K) , 也就是要達到GB/T8484-2008《建筑外門窗保溫(詞條“保溫”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中外門、門窗傳熱系數分級中的6 級及6 級以上的指標要求。
2. 什么是標準化外窗?
按照DGJ32/J157-2013《居住建筑標準化外窗系統應用技術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的定義,標準化外窗是指對組成外窗的型材、玻璃、五金件、密封件、配套件等進行定型和標準化生產,對外窗的規格尺寸按規程實施標準化,且各項性能不低于規程和工程設計要求的成品窗。建筑外窗的標準化、系統化是建筑外窗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推進標準化、系統化設計,可實現建筑外窗產品生產和施工安裝標準化,達到建筑外窗商品化的目的,提高建筑外窗工程質量。同時此窗采用干法安裝(詞條“干法安裝”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有別于傳統的安裝方法,避免造成建筑外窗性能和工程質量不穩定。
3. 標準化外窗對原材料的要求
標準化外窗按材質分為四類:鋁合金隔熱、塑料(詞條“塑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鋁木復合和玻璃鋼窗:按構
造形式分為八類:外平開、內平開、推拉、鋁合金卷簾一體化、織物卷簾一體化、百葉簾一體化、內置遮陽(詞條“遮陽”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一體化和中置遮陽雙窗一體化窗。其物理三性和傳熱性能取值詳見表1。
從表1 可以看出,推拉窗沒有平開窗保溫性能好,采用外遮陽或內置遮陽一體化窗更有利于窗的保溫和遮陽性能;若采用普通玻璃,一般都要用三層玻璃,對于鋁合金或鋁木復合推拉窗,其兩個腔內不能是干燥空氣而要充氬氣才能滿足保溫性能指標的要求;塑料窗的保溫性能則相對要好些。
4. 標準化附框(詞條“附框”由行業大百科提供)
標準化附框必須在工廠內加工,組裝應在室內完成。標準化附框截面厚度尺寸應為24±0.5mm,寬度尺寸不應小于窗框寬度。標準化附框材料導熱系數不應大于0.2W/(m2·K) 附框制成品截面厚度方向熱阻不應小于0.28(m2·K)/W。標準化附框最大組裝尺寸應為洞口尺寸扣減30mm,標準化附框組角應牢固,角縫處應經密封處理。
5.7 層及以上居住建筑的東、西向居住室間應優先采用外遮陽一體化外窗系統。
6. 標準化外窗系統應采用干法(詞條“干法”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安裝
附框安裝宜在室內粉刷、找平、掛糙等濕作業完工前進行。有預埋件(詞條“預埋件”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的,應先找準位置,確認無誤后再安裝。標準化外窗應在附框安裝和土建施工所有濕作業工程完成后,從室內側進行安裝、外窗框與附框的安裝縫隙應采用聚氨酯發泡劑(詞條“聚氨酯發泡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和硅酮密封膠密封,膠的色澤應與室內裝飾相協調,密封處應表面平整、光滑。
7. 進行抽樣復驗和現場檢驗的數量
7.1 進場抽樣復驗:同一工程同一外窗系統抽檢1 組4 樘外窗。主要檢測外窗氣密性能、水密性(詞條“水密性”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能、抗風壓性能、傳熱系數、玻璃傳熱系數。可見光透射比、中空(詞條“中空”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玻璃露點。對于遮陽一體化窗應增加外遮陽抗風壓性能、耐疲勞和操作性能檢測。
7.2 安裝后現場氣密性能、水密性能檢驗的抽樣數量:同一工程同一外窗系統面積3000m2( 含3000m2) 以下時,抽檢1 組(3樘外窗);3000m2 以上時,加抽1 組共2 組。
8. 標準化外窗的尺寸
標準化外窗系統中標準化外窗僅限單樘窗,規格尺寸系列規定3 種主系列、10種分系列,詳見表2。
9. 結語
9.1 標準化外窗的推廣應用有助于提高建筑外窗工程質量;
9.2 江蘇省推廣使用傳熱系數不大于2.4W/(m2·K)的標準化外窗。對于鋁合金推拉窗必須采用5+6Ar+5+6Ar+5 的雙層中空玻璃,中空腔內必須充滿氬氣(Ar)才能滿足要求;
9.3 同樣材質下,采用平開窗比推拉窗保溫性能更好;
9.4 采用外遮陽或內置遮陽一體化窗更有利于外窗的遮陽和保溫性能。
參考文獻:
[1] 姚兵.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12,上):50-51.
[2] 云龍, 張俊義等. DGJ32/J157-2013居住建筑標準化外窗系統應用技術規程.
( 作者單位:淮安市建筑工程檢測中心有限公司)